“你设计的是个什么东西啊?”、“没有商家会用的!”、“商家才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!”、“你说说你的设计思想!”、“你怎么处理我不关心!但你增加了使用成本就是不行!”、“这是你们技术在后台处理的逻辑,不要摆在界面上!”。昨天一个线上交互设计评审会议上,一位一线运营同学在会议中如此咆哮。尽管我个人十分厌恶甚至尽可能规避冲突,但我还是压低心率仔细去听运营同学对设计稿的意见,其实冲突的根本原因可概括为「产品/设计师/技术没有站在使用者视角去设计产品」。

众所周知「无利不起早」,没有给用户提供即时的正反馈,用户是不会也懒得去点击或了解辅助功能。比如商户想要上架一个商品,让商家填写必填的售卖信息相关字段即可。对于提供大模型AIGC图片的功能,要么包含在图片搜索功能中,要么就直接将几个候选结果摆在界面上让用户选择。而非提供24K钛合金闪瞎狗眼的按钮,让用户点击后再输入prompt、等待许久去生成图片,然后再点击确定,甚至还提供like、dislike按钮,虽然这个功能很复杂和高大上,但如果是您的话您会使用么?

虽然我很同情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交互被喷一通,但我认为运营同学指出了关键性问题。如果没有指出,后续会浪费更多的人力成本,换算成人日、研发薪资、机会成本又是一大笔支出。而且一个耗时且糟糕的设计,是对所有人时间和生命的亵渎(《电锯惊魂》竖锯点了个赞,再敢这么设计,今晚就抓你玩游戏)。前有马斯克删代码,今有Jovian平台CEO删70%代码库,我们费心费力做出的产品真的是用户常用的么?下图界面中的功能真的是每天都必须使用的么?能否进行抽象和归类合并、甚至包装在代码自动化逻辑中?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真正常用的核心功能?

这些功能用过哪些呢?
这些功能用过哪些呢?

虽然我不是专业的产品或设计师,但我也独自设计了多个平台和各种生产力工具。我认为至少需要三个视角来设计产品:

第一个视角——用户视角,用户是懒惰且目标明确的。需要思考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、用户的界面操作动线是否流畅、新功能是否是用户常用功能、新功能是增加了操作成本还是降低了成本、是否需要激励用户去使用、入口放在哪里、是否需要用户再多一步操作、能否直接推荐出来让用户选择(正如职场上遇到拿不准的问题,应该思考后对上司提供which选择题、而非询问how或what干等答案)。

第二个视角——运营视角,运营是勤劳但厌恶重复的。需要思考如何降低运营的工作量、如何更好地提供批量管理功能、导入导出功能是否好用?用户的哪些数据是需要运营手动管理的、能否通过技术来进行预测或预填写、提供的字段是否需要经常变动?

第三个视角——技术视角,技术期望取得业务效果和升职加薪。需要思考需求的价值点在哪里、将功能尽可能抽象成可扩展和复用的模块、如何将功能自动化、如何使用运营或用户的语言和视角,让对方理解功能或操作的含义以及效果和影响。最后,让每次迭代尽可能只修改配置或是集成到工具中,让自己和上下游同学早点下班。

举个例子,如果我设计一款日程软件,那么在录入日程的界面是否让用户选择“每日”、“每周”、“每月”,甚至把动词也放到下拉框里面供选择?这么做从技术角度看是为了更轻松地解析提醒的频率,但用户会管技术怎么想么?我认为用户可能直接挑个输入框直接记录,然后退出软件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可以把解析过程自动化,只提供用户一个输入框即可,技术侧通过什么复杂的功能或算法解析提醒频率是后端的事情,用户无需感知。用户对预测结果的修改与否,也能当做正负样本修正功能或算法模型。

总而言之,大模型的诞生、产品设计或是技术改进都是为了解放人力、提高生产率、早点下班回家享受人生,而非在已经复杂的操作流程中再上强度。